2022年5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
规划提出要持续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其中涉及“心理”的内容共19处,具体如下:
规划背景: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患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食品安全、环境卫生、职业健康等问题仍较突出。
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
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促进心理健康。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援助热线的建设与宣传,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加强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老年痴呆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加强环境健康管理:加强噪声对心脑血管、心理等疾病的健康风险研究。
加强妇女健康服务:提供女性内分泌调节、心理、营养等预防保健服务以及妇女常见疾病治疗等涵盖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合型医疗保健服务。
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贫血、视力不良、肥胖、龋齿、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听力障碍、脊柱侧弯等风险因素和疾病的筛查、诊断和干预。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强化儿童孤独症筛查和干预。
强化老年预防保健:实施老年人失能预防与干预、老年人心理关爱、老年口腔健康、老年营养改善和老年痴呆防治等行动,延缓功能衰退。
加强职业健康促进: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显著提升工作相关的肌肉骨骼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等防治知识普及率。
维护残疾人健康:加强残疾人心理健康工作,做好残疾人健康状况评估。
与“十三五”规划相比,“十四五”健康规划中关于国民心理健康方面的部署更加全面且深入。
2016年12月27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正文中,涉及“心理”的内容共6处,具体如下:
强化精神疾病防治: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广泛宣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科普知识,开展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指导和干预。
保障妇幼健康:大力推行母乳喂养,开展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生长发育及心理行为指导,扩大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和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覆盖范围。
关爱青少年健康:加强学校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和心理健康服务。
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关怀服务。
就有关心理健康的内容来看,“十四五”规划显然是对“十三五”的继承与延续,妇女、儿童、青少年以及老年人均是重点关注群体。
与之前不同的是,“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提到关注“环境、职业、残疾人”三类领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内容更加具体全面。说明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相关部门正按既定计划落实相关工作。
而“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到的关注环境、职业相关心理疾病以及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治,也为心理健康从业者指明了未来的工作方向。